從2017年起,脫口秀這個行業依托明星的加入,成為新一種綜藝方式,以年輕人的說話方式進入大眾視野。
許多有智慧有口才的人加入這個行業,如果有觀眾緣的話,他們會成為明星,如果不夠有觀眾緣,他們則會成為編劇,專門為上節目的明星名人寫段子,供他們在吐槽事業上發光發熱,比如李誕,比如王建國,比如陳璐,比如李雪琴。
為了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,《吐槽大會》刻意擴展了他們的選擇范圍,以前是過氣明星,后來是流量明星,再后來又從說唱界找人。
而這一季則把范圍定在社會的流行文化,體育明星那輯非常惹人注意,原因很簡單,因為他們找到了輿論范圍最為開放的足球圈和籃球圈。
尤其讓我感受到新奇的是,這一季《吐槽大會》甚至還讓寫文章的文化人上了場,許知遠、易立競和丁太升的加入,讓人莫名地感受了一把知識的力量。
許知遠是知名文化人,主持了被胡潤認定為價值幾十億的一檔采訪節目,他那一期爆了,“審美的偏狹是一種智力缺陷”“CP是一種未兌現的愛情”……金句頻頻。
易立競則是有名的記者,她冷面無情質問的方式也被她深刻地用在脫口秀中,形成了獨一無二的語言風格。
但無論是許知遠還是易立競,都沒能走到最后,許知遠幾乎是一輪游,易立競也止步于四強。
更有趣的是總決賽資深音樂策劃人丁太升與說唱歌手VAVA的BATTLE。
丁太升在微博和綜藝節目中,一直以言語直率硬朗而著稱,微博語風也是密不透風,用詞狠辣。但這場對決以丁太升的慘敗而告終,VAVA憑借性別之利(脫口秀中一般男性不可以刻薄女性,而女性可以刻薄男性)口條之利還有人氣之利,把丁太升按在地上狂打,票數差距竟然高達一百,還要在微博上認輸。
這個場面讓我們深深感到文化人在大眾傳播業里的劣勢。
文化人推崇邏輯,重視心靈,深深相信“未經審視的生活不值得過”(蘇格拉底語)。他們無法與底下的觀眾形成共鳴,無法在煽動的情緒中感受到更強大的力量,有時候,他們甚至要逆觀眾的情緒而行,他們妄圖充當觀眾的糾偏者、指導者。
流行明星們則完全不一樣,他們沐浴在觀眾的情緒中,與這些情緒合為一體,更充當了這些情緒的煽動者、引領者。VAVA用網友們常用的語言全面擊殺,在這樣能量懸殊的對決里,丁太升被打得幾無還手之力,只能在最后加幾句“雞湯”,強調每個人都有批評的權利,但這種“權利”在接地氣的調侃和群眾們旺盛的嘲諷之下,顯得如此的脆弱和無力,慘敗也是意料中事。
所以文化人要進入綜藝太難了,這并非降維打擊。他們長于寫作,但觀眾們現在都不愛看字,他們長于思考,但觀眾不需要思考。就算在智力要求不低的脫口秀里,觀眾們其實也不太需要在此感受智慧的力量,他們需要的是語言的快感,拐著彎罵人,俏皮話,起哄……這是文化人失敗的最根本的原因,而以唱歌和起哄出名的歌手大張偉獲得最終勝利,正好也說明了這一點——大家只是想笑而已。